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業務資訊 > 健康營造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談自殺防治

由國中生燒炭自殺談自殺防治

預防從了解開始
近年在亞洲地區,各國自殺死亡率都明顯增加。包括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台灣等。以日本為例,每10萬人口之中有23人自殺死亡,自殺死亡率相當高。若與歐洲部分國家相比,一些已開發國家,人民自殺比率也很高,好比瑞士、西德,每10萬人口之中高達40人自殺死亡,台灣的自殺死亡率雖然比西歐或日本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率數字逐年攀升。民國82年,每10萬人口之中有6.24人自殺死亡,民國91年,每十萬人口之中有13.59人,到了民國92年,每10萬人口之中有14.16人。顯見,這些年來台灣自殺現象日益嚴重。「分析一個國家自殺現象是否嚴重,必須從自殺死亡率增加的速度,而不是單純從自殺數字來看。」台灣精神醫學會陸汝斌教授提醒,好比瑞士、西德,早在多年前自殺死亡率數字就很高了,卻仍一直維持這個數字。台灣在亞洲地區來說,自殺死亡率增加的斜率(速度)算很高,值得關切。

容易採取自殺的六大個性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諮商輔導主任徐西森直言:「所有個性的人都有可能採取自殺的行為!」但是經過分析整理,仍然可以從自殺者的特性找出一些共通點。
■個性偏激的人
個性偏激易衝動,最容易造成偶發性自殺。
■愛恨強烈、情感脆弱者。
好比太愛一個人,不幸分手時,始終難以釋懷,「這部分女性比男性還多,」徐西森提醒,女性容易因為愛而自我傷害,甚至帶著孩子一起死,男性可能去殺別人,發生情殺的機率較高。
■挫折忍受力低的人
遇到挫折易灰心、失望、絕望的個性。「青少年很多是這類的人,無法忍受生活中遭遇的一點挫折,被父母罵幾句,就想不開了」
■追求完美,憤世嫉俗的人
這類型的人很難忍受社會不公平不正義,因為追求自我理想,對社會、他人有期待,常見的例子是政治狂熱者、宗教殉道者等。
■消極悲觀、多愁善感的人
自殺者最常見的典型個性,尤其意圖自殺者比率相當高。
■自我要求高,自我肯定少的人
徐西森舉例,好比自己給自己課業壓力,有些功課不錯的學生,每次都考100分或第1名,當哪一天掉到第3、4名,或不小心考90分,就覺得自己很差,想不開。
自殺絕對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應考量不同年齡、性別等變項。徐西森特別提醒,上述這六大類未必互斥,互相獨立,如果只具備其中一項,也未必會自殺,「這不是量表,選填幾項就表示會自殺或不會自殺。」對於自我要求高、求好心切的人,徐西森不忘叮嚀:「在人格發展中,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改變,即使自己有不完整的個性,也不表示自己很糟糕或一定會出現自殺行為,給自己與別人更多寬容吧!」

四種原因讓人想自殺
吳信安表示,以高雄市生命線2003年來電求助個案之分析顯示,在10341件個案中,想要自殺者的原因:精神心理因素佔43%、人際關係佔18%、家庭困擾佔13%、宗教人生佔7%、男女感情佔6%、經濟壓力佔5%、職業佔3%、健康醫療佔2%、法律2%。這些想要自殺的人認為自殺可以解決痛苦的佔60.4%,想要藉此逃避壓力的佔22%,認為自殺可以引起關懷的佔8.5%,用自殺當作報復手段、威脅別人、自我懲罰的各佔4.2%、2.5%、1.4%…。
徐西森則將會自殺的原因歸類成以下四項:

■當事人太在意的人、事或問題,容易引發當事人自殺行為。
好比太在意一樣東西,被別人搶走,要不回來。
■當事人感受到強烈受傷的人、事或問題,容易引發當事人自殺行為。
例如當男朋友愛上別人,情感受到嚴重傷害與打擊。
■無法解決的人、事或問題。
例如親人死亡,因為心情過度哀傷,萬念俱灰之下,想跟著過世的親友一起走。
■當問題發生,太輕忽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價值的人。
例如年輕女生不小心懷孕,男友不想娶她,她不知道怎麼辦,又怕被父母罵,最後只好走上自殺一途。
自殺與疾病絕對有關
導致自殺的原因中,疾病絕對是重要因素。
統計顯示,在自殺死亡者中,70~90﹪患有精神疾病。其中以憂鬱症最多,其次是藥物濫用、精神分裂。而所有憂鬱症者之中,有15﹪最後死於自殺。
進一步分析自殺者的細項資料,性別上的差異是:若以自殺企圖而言,女性是男性的2~3倍。如果是自殺成功的比率,那麼男性則是女性的1.5~2倍。
年齡在自殺統計上也有意義。陸汝斌點出三大自殺族群,第一大是老年人,尤以七十歲以上最多。35~50歲的中壯年次之。另外一個族群是18~25歲的青少年,自殺現象不容小覷。
至於令一般人擔心的精神分裂症者,反而沒有想像中攻擊性強。「精神分裂症者的攻擊力遠低於正常人,但是自我傷害的比率卻高於正常人,」陸汝斌表示。
這也說明了,絕大多數的自殺都不是莫名其妙,連精神分裂政者也不例外。「自殺者平均行動五次才會成功,換言之,自殺者的自覺性相當高,」看過30萬人次病人,陸汝斌分析指出。

不可忽略的自殺警訊
社會指標方面:
■性別:根據統計,女性的企圖自殺比率比男性高,男性的自殺死亡率比女性高高。
■年齡:中年人自殺比率高,尤其中年失業者。
■婚姻:統計分析,未婚、獨居且個性極端脆弱的人,自殺比例高。
■工作:無業、失業者自殺比率比有工作者高出許多。
■過去有自殺史
■精神病史
■家族史:家族親人中如果常有人自殺,孩子容易受到感染,在成長歷程中多少有些陰影,「從小看多了親人自殺,對生命容易產生懷疑,」徐西森提醒。
■自殺的方式:通常採取跳樓、持槍、縱火、上吊等自殺方式的人,自殺死亡的機率高。如果採取割腕、服用安眠藥,通常屬於意圖自殺的比率較高,這類型自殺方式不易成功,卻代表他們已發出強烈警訊。
個人言行方面的警訊:
除了社會指標,更顯而易見的是個人言行方面,當出現一些異樣現象,必須更為提高警覺。包括:
■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
「經常重覆說想要去死的人,已經在試探並且發出電波,如果還是得不到關心,可能真的採取行動,」徐西森分析,自殺意圖強烈的人有兩種極端,一個是幾乎不說,直接死給你看,另外就是經常嚷著要自殺。這都是重要警訊。
■生活、行為突然產生改變
觀察一個人突然生活上出現大轉變,好比以前喜歡吃的東西,現在完全不想吃,以前喜歡打電動或從事的活動,現在根本提不起勁,甚至變得排斥,這也是一種警訊。
■開始對心愛的人、事、私密的重要物品做安排
譬如好端端的突然安排家裡寵物的去處,將心愛的項鍊送給別人,把孩子送到親戚家長住等等。
■出現反常的現象與觀念
一個原本樂觀積極的人,突然個性轉變為消極悲觀,看任何事情都很負面,可說是重要警訊。
■封閉自己,不喜歡跟別人接觸
長期低潮沮喪,常常出現灰色言論,老覺得別人不關心自己,自己在這世界上好像沒有任何意義,把自己封閉起來,鑽牛角尖。

當發現對方有自殺意念,到底要不要和他談?什麼話該說,什麼又不該說?
如果已經吃了藥,就要緊急請119、110配合;如果是單純情緒激動的狀況,他建議應答者要先用溫柔的態度來讓他把情緒緩和下來;然後再耐心傾聽,讓他發洩,諸如討厭誰、對什麼不滿…等,傾聽者可以從中分辨案主的情緒是高亢還是低落、負向還是混亂…,必要時教他吐納調整呼吸、喝一杯水,都有幫助。
最危險的莫過於持有槍砲或汽油易燃物的案件,吳信安表示,這時候要找他最信任的親友或同事來幫忙勸說,少刺激並接納他的意見就會有效果,例如他想幹掉誰,就跟他討論,不要立刻否定他,才能減化他的痛苦,而且要
1.支持他正向的行動,像是回家或休息
2.負向行動要介入
3.約他下次繼續談,把負面情緒分次處理,如果有100公斤,可以分成4、5次,就比較容易看到效果。
若是思想迷失傾向當事人,包括死了一了百了、減輕家人負擔、來生會比較好命、作鬼可以報復、這是自己的選擇…等想法,吳信安通常用討論、辯證的方法來導正其觀念。吳信安說,例如當事人說「死了一了百了」,就要反問「死了如果沒有一了百了怎麼辦?」,讓當事人思考一下;像是對「來生比較好命」的說法,可以用「你知道來生是怎樣?你有把握嗎?」來動搖當事人的信心;對「死掉可以減輕別人的負擔」這種假好心的說法,可以用「死掉可能也會增加別人的負擔,如果白髮人送黑髮人,家人是不是更沒面子、有羞恥感?」來反問當事人;還有「死了做鬼可以報復」的說法,可以用「死無對證,如果可以報復,現實世界就應該可以看到才對」這類討論式的方法來化解其內心的憤怒;至於那些說「自殺是自己的選擇」的人,則和他討論人的權利和責任,透過意義價值治療法、宗教心靈治療法來導正觀念。
 
摘自行政院衛生署 董氏基金會網站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02-19
  • 發布日期: 2017-06-06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雅區衛生所
  • 點閱次數: 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