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
首頁
> 業務資訊
> 健康營造
結核病是一種目前仍普遍存在於全世界,尤其是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慢性傳染病,它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造成的,在初感染時,大約95%的人會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但會有終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潛在危險,只有5%的人在初感染後結核菌會經由血行或淋巴液之散播造成肺內或肺外結核(如:結核性腦膜炎)。經過初感染而未發病的人,日後也可能因外在再感染(Exogenous reinfection)而發病。
1.皮膚結核菌素測驗(TST):
TST判讀方法為量測反應硬結橫徑大小,10mm以上為陽性;未曾接種卡介苗,或是有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惡性疾病、器官移植或其他免疫功能不全疾病(包括使用類固醇劑量相當於15 mg/day prednisolone以上超過一個月)者,則以5mm做為陽性判讀標準。
目前我國針對未滿5歲之接觸者提供TST做為潛伏結核感染檢驗工具。
2.丙型干擾素釋放試驗(IGRA):
IGRA是一種用來診斷是否感染結核菌的抽血檢查,相較於TST,靈敏度較高,適合用於接受卡介苗多次接種的接觸者或免疫不全的病患,但目前國際間對於IGRA用於未滿5歲兒童之潛伏結核感染診斷,尚無完整研究資料,無法做為判斷標準。
目前針對5歲(含)以上之接觸者及高風險族群提供IGRA做為潛伏結核感染檢驗工具。
3.潛伏結核感染治療:
針對潛伏結核感染診斷為陽性者,公衛人員會轉介其至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合作醫師處進行治療評估,若排除活動性結核病的可能或其他無法治療的因素後,醫師會建議進行潛伏結核感染治療,避免後續發病,傳染給摯愛的人或是影響已排定的重要行程。
4.細菌學檢查:
結核病的病原體是結核菌,因此,經由驗痰發現結核菌,才是肺結核最重要的診斷依據。
5.胸部X光檢查:
當痰液中找不到結核菌時,亦可由胸部X光檢查加上病人的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查之數據,作為肺結核的臨床診斷依據。
臨床症狀
結核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初發病時往往沒有明顯或特異性的症狀,且症狀過程緩慢,時好時壞,甚至於侵犯之器官不限於肺部,如淋巴結、腦膜、胸膜、腎臟、骨骼、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使診斷更加困難;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其次為結核性腦膜炎,但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而發病臨床上病人常見的症狀有咳嗽、胸痛、體重減輕、倦怠、食慾不振,發燒、咳血等。唯這些症狀在其他慢性胸腔疾病亦會出現,故只能作為診斷上的參考之用。所以要診斷結核病必須綜合臨床表現,加上放射線學之變化,最後再以實驗室檢驗加以證實,才算完整。因此如有疑似結核病之症狀(如咳嗽超過兩週),宜儘速就醫。
傳染方式
結核病的傳染方式過去曾有飛沬傳染(Droplet)、塵埃(Dust)、及飛沫核(Droplet nuclei)傳染等學說,而以飛沫核傳染論最為人所接受。帶菌的結核病患者常在吐痰或藉在公共場所講話、咳嗽、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的飛沫排出結核菌。這些飛沫在塵埃中,乾燥後飛沫殘核飛揚飄浮在空中,經由呼吸道到達正常的肺胞,造成感染。傳染最常發生在較親密的接觸者,常常發生在親近的人,或居住在同房屋者。結核病通常不會經由衣服或食器傳染。直接吸入病人咳出的飛沫也是傳染途徑之一。飲用未經適當消毒之牛奶亦可能得到腸結核,再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但目前幾乎沒有這種情況發生。
預防方法
(一)教導民眾認識疾病之傳染方式、防治方法,以便能早期診斷與治療。
(二)改善居住環境,避免過度擁擠,以減少疾病傳染機會。
(三)普及醫療資源,充實醫療設備,以方便病人,接觸者及疑似患者之檢查、治療或住院。
(四)加強病人之追蹤管理,做家庭訪視,以直接監督病人服藥,並安排複查,接觸者檢查及預防接種。
(五)卡介苗的接種
接種卡介苗之目的係在人體尚未受到第一次自然感染前,先用疫苗造成人工感染,使人體免疫系統認識結核菌抗原,以避免有害的結核菌在初次自然感染時引發進行性初發性結核病(progressive primary tuberculosis),目前我國卡介苗接種的政策是:
1.出生滿5個月接種(建議接種時間為出生滿5-8個月)。
2.長住高發生率地區或即將前往結核病高盛行國家,可建議家屬考慮提早接種卡介苗。
結核病防治
- 市府分類: 衛生醫療
- 最後異動日期: 2024-10-01
- 發布日期: 2017-06-07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雅區衛生所
- 點閱次數: 1486